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中药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以皮肤、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最为常见。主要由中药药物因素如品种混乱,产地差异,污染等,使用因素如炮制不规范、用法用量疗程不当、辨证错误或配伍不当等和机体因素造成。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1、*性反应:指药物在正常剂量、正常用法下发生的*性反应,也包括剂量过大,时间过长的马兜铃酸中*。
2、副作用:药物往往有一种以上的药理作用,不是治疗目的作用就可能成为副作用。
3、特异质反应:体内缺乏某种药物代谢酶
(1)*连与新生儿溶血性*胆有关。
(2)何首乌:年7月15日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最新规定,年9月1日后生产的含何首乌保健食品,标签标识中不适宜人群增加“肝功能不全者、肝病家族史者”,注意事项增加“本品含何首乌,不宜长期超量服用,避免与肝*性药物同时使用,注意监测肝功能”。今后保健食品中生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1.5g,制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3.0g
4、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与药物的药理、*性、,用法、用量无关,病理性免疫反应。
首先出现皮肤荨麻疹、疱疹,然后迅速涉及全身,可合并其他胸闷气短,咳喘不安,恶心,畏寒,发热,水肿等症状,严重者造成心、肺、肾、肝等器官的损伤,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可产生过敏反应的中药很多,许多药性温和,使用较多的品种也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如陈皮、酸枣仁、胖大海、板蓝根注射液、牛*解*片等。
导致过敏反应的中药种类:单味中药及其制剂。
过敏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为:三七、天花粉、水蛭、灰叶铁线莲、乳香、没药、鸦胆子雷公藤、番泻叶、蜈蚣:丹参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一)药物因素
1、中药成分复杂,有两面性
(1)本身有*《医疗用*药、限制剧*药管理规定》---中药材。一类:砒霜、水银;二类:生马钱子、生乌头等。
(2)具有两面性:饮片无*,单体有*(鱼腥草、贝母-渐贝母碱);饮片有*,单体*性更大。
①肝*性(55种中药)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性有一定相关性。肝*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生物碱、苷类。
②神经*性(种):含生物碱类成分的42种,如麻*、苦参、龙胆草等:含苷类成分的28种。其中归肝、脾、肺三经药物神经系统*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归经的药物。酸味者2种,如石榴皮、万年青等;具有苦味者52种;具辛味者47例。
2、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1)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药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
(2)柴胡注射液与安痛定、庆大霉素等合用,会大大增加过敏性体克的反应。
(3)丹参及其制剂与维生素C类合用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二者的作用减退或消失;若与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合用,则由于其作用增强,从而会发生出血现象。
3、工艺不佳:包括制备工艺不合理或药物炮制不得法。朱砂的水飞;制剂的提取溶媒;注射剂精制。
4、品种混乱:关木通米源于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马兜铃酸是其主要成分之一;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甙,有利尿作用,无肾*性。
5污染:中药贮存、保管不善,造成鼠咬、虫蛀,病原菌污染,霉烂变质;或药农在种植药材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药材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从而皆可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使用因素
1、剂量过大,缺少经验
(1)常用剂量与大剂量(大多数指30g):药典剂量、长期服用、与西药合用、耐药、质量下降。
(2)超过了常规剂量
(3)盲目加大饮片剂量:甘草15-30g可能会出现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等
2、滥用药物:人参、板蓝根、六味地*丸、乌鸡白风丸,六神丸、牛*解*片、阿胶。
3、辨证有误,用药不当
(1)违反用药原则。
(2)人体有拒药的保护性反应:无病则胃拒药,无病则伤正气。
(3)变态反应:人体的保护性反应。
4、病症复杂,顾此失彼
(1)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
(2)玄参;滋阴,降火,除烦,解*。
(3)虚不受补,弱不经泻。
5、煎法不当或长期服用
煎制中药汤剂,应根据药物属性、质地、处方要求,适时煎煮,否则极易造成不良反应。如附子、草乌等,应先煎30~60分钟,去其麻味(使乌头碱分解),若煎煮时间过短,则易出现乌头碱中*的反应。如山豆根不能煎煮时间过长,煎煮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强。
人参长期服用,可导致头晕、胸闷、气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状态。
(三)机体因素
1、个体差异
2、性别
3、年龄
4、病理状态
5、营养情况
6、生理状况
三、如何对待中药不良反应
1、重视辨证施治2、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3、加速中药的*理研究和知识普及4、完善中药管理:合理选择剂型;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用药时间和疗程:严格控制有效剂通过制剂工艺减*增效。5、加强中药监管的法制化建设。
扫码
脾胃,自古就是中医重视之处
中医典籍《*帝内经》曾记载: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提出了: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的理念。
后来,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
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脾胃就是发动机,人体的脾胃功能不强,就像汽车的马力太小,根本跑不快!脾胃不好,吃啥都不消化;脾胃不好,吃点东西就拉肚子,脾胃不好,饿的时候吃不下......,养好脾胃,才能让人跑的更快更远,脾胃不好,都有哪些表现呢?
1、湿气重。
一半脾虚的人湿气都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我们体内湿气严重的话,就需要注意是不是脾虚在作怪。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
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2、如厕宿便异常。
如果我们平时在上厕所的时候大便出现异常,那么也有可能是脾虚导致的,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3、食欲下降。
夏天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吃什么都没有食欲,那么就需要注意是不是脾虚惹的祸,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
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中药调理脾胃的方法:
1、积食选用保和丸
常见的脾胃不适多为食滞胃脘证,发病前患者常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表现为饮食停滞、打嗝出酸腐之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治疗可用消食导滞的法则,用(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等中成药较为合适。
2、腹胀选用香砂和胃丸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季节交替之际,脾胃病更易多发。对大多数脾胃不和的患者来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该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理气、消食、祛湿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适用范围较广。
3、胃痛选用牛*清胃丸
胃痛伴胃酸增多和口渴爱喝冷饮、大便干、小便*等热象的胃热症状,治疗可泻火清胃,可使用牛*清胃丸、*连上清片、一清胶囊、新清宁片等。
脾胃不好喝什么粥
1、山药粥
原料:生淮山药克、白糖。
方法:将淮山药扎细过筛,放入盆内,调入凉水成糊。锅中放适量水烧沸,边搅边下山药粉,烧至熟,加白糖调味即成。
功效:山药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神农本草经》记有“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益胃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2、栗子粥
原料:山药克,熟栗子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红枣7枚;
做法:山药去皮,红枣洗净,栗子去皮;山药切成均匀大小的块;锅里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放入山药和红枣;煮到40分钟时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钟即熟。
功效:本品具有健脾补肾的功效。
想要脾胃好,这些知识可不能错过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