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传统手工搓药丸
TUhjnbcbe - 2021/5/7 14:29:00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460831.html

传统工艺手搓药丸

曾在纪录片《大国工匠》中,看到过这样一个片段,“药丸三克,责任千斤”是同仁堂首席技师张冬梅毕生的信念。她作为一名技师,17岁随母亲进入同仁堂,学习手搓药丸技艺,这一做就是几十年。凭借着自我强大的信念和持续不断的反复操练。最终,她能够分毫不差地制作出三克的安宫牛*丸

这枚仅有三克的安宫牛*丸,却被中医奉为救命“神药”,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药丸虽小,源远流长。截止现如今,药丸已有年的制作历史,是一代代勤劳能干的技师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制作的精华。因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手搓药丸的奥秘。

安宫牛*丸,为*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或者为包金衣的大蜜丸,除去金衣显*橙色至红褐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方出《温病条辨》:牛*、郁金、犀角、*连、朱砂、栀子、雄*、*芩各一两(37.30克),冰片、麝香各二钱五分(9.克)珍珠五钱(18.65克)。为极细粉,炼蜜为丸(将蜂蜜在锅里熬至没有明显蒸汽),每丸一钱,裹以金箔(现已不用),蜡封。安宫牛*丸是大凉药,主治高热昏迷、中风、脑出血等急重症

在职业人的眼中,这枚药丸讲究搓出来的丸圆、光、亮,滋润细腻、色泽一致、软硬适中,重量要求就是3克。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技师们所能依靠的,只有一块小小的搓丸板。这块搓丸板,却是安牛班的镇班之宝,是一代代同仁堂技师的精神象征。而这小小的一枚药丸,从药材到成形,却要经历制剂、研配、合坨、制丸、裹金、包玻璃纸、扣皮、蘸蜡、打戳、外包……每一步稍有不慎,都会使这枚小小的药丸前功尽弃。因此,每一位技师,在上手的时候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刷油,手工搓药丸中最简单的一个工序。要想学手搓药丸,就得得先从最简单的工序做起——给药丸刷油学起,为搓丸打基础。于是,学徒工就先学刷油,可是每次只有10分钟上手练习的机会,不能影响生产进度。刷油虽然是制丸工序中最简单的一道,但对于学徒工来说,可不容易。看着师傅刷得挺好,动作也漂亮,但到了自己手里,拿起刷子一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手忙脚乱不说,刷油要领掌握不到位就会导致刷出来的药丸重差不稳定。尽管百般经心,但因为手生,返工率还是很高。于是,每一位像张冬梅这样的技师,都是一点点从基础做起,才有了最后光辉的成绩。

当有机会真正接触搓丸技术之时,更为严峻的困难才刚刚开始。搓丸技术比起入门的刷油来说,更不简单,门道很多。讲究手劲儿、速度,稍不注意,丸药重差、外形就控制不好,药品难以达标。因此,想要把搓丸技术修炼好,那就只有勤加练习这一条所谓的捷径了。这些老练的技师都说:“功夫都是练来的,每行都是这样”。于是他们拿着搓板搓药条,一个动作得重复成百上千次,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吃饭时连抓筷子的手都是哆嗦的。练习要自己争取机会,回家了就拿面团反复练习。搓药团和面团的手法是一样的。天天练习,那段时间,他们家里人就只能天天吃饺子、面条了。可光有勤学苦练还不够,要想真正掌握这门技术,还需要细心揣摩、诚心请教。

张冬梅说:“这辈子就干一蜜丸“,如今她手工搓丸一次成型率达百分之百。正所谓“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才使得手搓药丸这项传统技艺传承至今,这些前辈的精神和行动,都是吾辈学习的楷模。

-end-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手工搓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