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决定出国留学的时间比较早,从大二开始我就决定要申请留学了,而我想要留学的原因也很简单,和大多数选择留学的同学选择留学的原因一样,主要是我很希望可以进入美国的高校学习,接触世界一流的教育,同时我也很很向往自由的职业环境,去美国就业对我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再加上外界的影响,我便下定决心要申请留学了。
因为我在申请留学的时候想要在美国就业,一开始我最心仪的就是CS项目了。
首先如今在各行各业中都有CS的应用,其应用很广,因此现在各个行业对于CS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就业前景也比较好。比方说现在的高科技行业、商业、咨询行业等发展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而像工商业、农业这样的传统行业中也在通过CS优化行业模式并提升工作效率,所以现在可以说是CS的*金期。当时我也了解了很多学长学姐在留学选择了CS项目之后都顺利进入了FLAG这样的一线公司工作。
不过在后续的留学申请准备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个较为新颖的项目MIS也就是信息管理系统,这个项目就是将商科与CS结合起来。
我觉得相较于传统的CS项目,这个项目或许更加适合我一些,这是因为我虽然很喜欢做前端设计、算法代码的学习,不过在本科参加竞赛项目的时候,发现我很喜欢承担团队领导人的工作,我很喜欢管理团队。在帮助团队具有更高的效率以及为团队引入新项目还有和项目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我觉得十分有成就感。
本科的这些经历以及后续的实习过程中,我在软件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我也很喜欢在课程之外看一些经济管理类的书籍,因此我不仅有丰富的计算机相关背景,同时我对于商科以及管理方向很感兴趣,MIS看起来也是最为适合我的选择。
在这里我建议想要申请留学的同学在申请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早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申请准备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且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而且只有规划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这样也能保证留学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是有帮助的,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留学申请准备过程在确定了留学的方向之后,我便开始了留学申请准备工作。
而海外的高校在考察申请同学的时候会从硬性条件以及软性条件两方面综合判断其能力,所以提升背景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在开始准备之前,我也找到有留学申请经验的学长学姐咨询了建议,同时结合他们的申请结果大致确定了自己的申请范围,之后我也开始逐步积累项目竞赛经验、参加实习、发表论文以及无休止的刷成绩,最终拿到了比较好的申请结果,下面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申请经历。
目标确定大家在决定申请留学之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确定自己的目标,这并不只是方向以及项目的选择。因为留学申请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像我当时就在设立了长期目标之后也为自己每个学期设立了阶段性的小目标,比方说取得怎样的成绩,完成什么项目之类的。
当时我结合学长学姐的申请结果以及自身的条件,为自己设立的申请目标是申请到美国top30的名校,并在毕业之后留在美国工作。
在这期间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并在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的同时体验不同的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式。之后带着硕士学历以及工作经验回国就业,最好可以进入外企并进*管理层。
不过这些目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了,而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留学申请,当时我也为自己设定了一些明确的短期目标,比方说我在一个学期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语言成绩多考5分;专业课中那些大分课程最好可以考到90分以上;把自己当时做的项目的UI设计还有数据库设计部分完成。这些短期目标看起来显得很简单,不过也正是这种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最需要做的是什么,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激励。
而设立短期目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状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结合长期目标的需要来对短期目标进行调整。
不过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各种事务十分的繁杂,我们的短期目标很难兼顾到这些,我们也很容易弄不清楚我们目前的准备状态,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使用项目和时间的管理软件来跟进申请的进度,当时我使用的是Gantt,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成绩提升成绩提升在背景提升中是很重要的一环,而GPA也是各项成绩中的重头戏,一来GPA反映的是申请同学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同学的学习能力,尤其GPA中的专业课成绩也能体现申请同学的专业能力,对于申请的竞争力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们在进行成绩提升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在平时重视每一门的考试,最好从大一、大二就开始重视每一科考试,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个比较高的GPA,我们在后续的申请中才能达到高校的要求。
不过对于那些比较晚才决定申请留学的同学来说,大一、大二的成绩不是很好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因为国内很多高校都是从大三开始才大量设置专业课的,所以只要大三阶段开始的专业课成绩比较好,那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GPA偏低的短板,而且上升趋势的GPA也可以给对方留下不错的印象。
而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我也有一些经验要和大家分享,首先高校的老师水平一般都是很好的,因此我们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基本都是可以很好地掌握专业课的内容的。
不过想要真正学好专业课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很多知识都比较难以理解,有些更是需要亲自实践才能加深理解。所以当时我在学习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时,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我也会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同时也会到论坛上请教其他的同学和前辈,解决内心的疑惑。
当时因为我本科是在卓越班,所以原本组队完成的实验内容我往往需要一个人完成,虽然这样会吃力一些,但是却也可以激发我的潜能,我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依赖别人,而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完成实验,这个过程中我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许多。
在很多项目中我们也是合作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学习他人的长处,比如他们高效的思维方式,或是对于技术细节的理解等等,同时这些经历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对于我后续的竞赛项目以及实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除了GPA之外,GT成绩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时我在GT成绩的准备上并没有什么诀窍,成绩也都是通过汗水换来的。我建议想要申请留学的同学最好可以尽早开始准备,并且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参加几次考试来提高自己的分数。而想要考好GT考试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掌握答题的技巧也是很关键的,而参加专业的培训班也可以有效帮助大家熟悉考试并掌握答题的方法,提升备考的效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GT成绩虽然在留学申请中比较重要,但是大部分情况下GT成绩只是申请的门槛,其对于竞争力的提升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开始准备GT考试之前最好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申请项目对于GT成绩的要求,之后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分数,这样准备起来也会更有目的性。而在成绩达到这个目标分数之后,我们就没有必要继续刷高GT成绩了,因为这样的性价比并不高,我们完全可以将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的准备工作中去。
现在网上有很多GT考试备考的经验,而我当时在备考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式,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不过GT考试的准备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预留出GT备考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硬性成绩不会成为申请过程中的短板。
项目竞赛经历如今MIS这类和CS相关的项目无疑是申请的热门,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同学申请参加这样的项目,竞争也是十分的激烈。而这么多的申请者中大部分的人都有很好的硬性条件,所以大家想要从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主要还是靠其他的经历。
结合CS类项目的特点,多多参加竞赛项目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软性条件以及专业背景。有些同学或许不清楚该如何参加这类项目,事实上现在高校内有很多这类的活动,我们也要主动和导师联系参加国创、大创、科技竞赛一类的活动,从而开始自己的项目开发之旅,下面我也有选择性地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做项目的经历。
首先第一个项目是心脑助手app的开发,这个项目是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同学联合一个生物学院同学进行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开发出一款适用于中老年人以及高压力人群的app。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蓝牙连接各类的测量仪器,并将这些仪器的测量数据传入显示并记录,之后将使用者近期的身体情况发送给app中的联系人,让他们可以了解使用者的身体变化趋势。
另外在app中我们还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结合大数据的运用,基于数据以及医学文献来建立预测模型,通过用户的历史测量数据来对冠心病、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进行测算发送给用户。而这些功能除了app端之外也有网页版,操作界面也经过优化比较简便,用户们比较容易掌握。
当时在这个项目中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app的UI以及网站的前端设计,同时还进行了建模数据的获取并完成了部分建模的工作。而除了这些本专业的工作之外,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我还负责了项目的整体策划,而在项目期间我也会随时确定项目的进度,并结合项目的需要来对人员进行扩展。而正是因为我在项目中还做了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我通过这个项目也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悟。
首先就是我们在进行这类的竞赛项目中,最好可以主动与老师交流,向老师汇报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老师在这些方面的经验还是要远远胜过我们的,他们的建议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整个项目,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快速提高。
像我们当时准备用心脑助手这个项目区参赛,最初的时候我们只是设置了数据传输显示记录以及亲情号等功能,而在咨询老师看法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拓展一个类似于“Watson医生”功能模块的想法,让我们利用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来让app具有疾病预测的功能。
在和老师交流之前,我们整个团队都没有这个方面的想法,老师的意见也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在后续的功能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也针对项目的需要扩展了医学院的同学加入团队为我们提供医学知识的支持,其他的队员也查阅了很多医学文献以及临床数据。另外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建模所需的部分数据,同时解决了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在本科期间专业知识积累上存在欠缺,同时眼界不够开阔,所以在做这类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多和老师沟通。
另外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因为我被选为负责人,所以我在app开发之外还要兼顾团队的管理以及项目进度的把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而在这个方面我的收获也是最多的。
事实上项目刚刚开始之时,团队中并没有明确的领导人,大家也都是在一起商量项目的进行,在那个时候我学业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没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