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关于牛的俗语、词汇、谚语及短句非常多。
牛为十二生肖中六畜(牛、马、羊、鸡、狗、猪)之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贡献最大的家畜。人类从牛耕社会走来,漫长的人牛相牵,长期的“相依为命”,让牛“责无旁贷”地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娱乐中的“主角”,语言交流中与牛相关的用语、词汇,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重要话语成分,使用频率极高。
谚语民俗中“牛”字,既有褒义词,也有中性词,还有一定数量的贬义词。
构成褒义类词义者,呈现为四大类别。一类形容勤劳奉献、开拓进取,体现“牛品性”。比如,呼牛作马、当牛做马、人民的孺子牛、时代的拓荒牛、革命的老*牛等;再一类形容事物数量多、规模大、能量强,体现“牛特征”。比如,牛高马大、牛鼎烹鸡、九牛一毛、九牛二虎、汗牛充栋、气冲斗牛、牛眼看世界、初生牛犊不怕虎等;又一类形容在某一领域、行业非常出色,或为翘楚,体现“特牛性”。比如,牛气、牛人、牛事、牛科技、真牛、太牛、实在牛、牛眼看股市、牛气冲天、庖丁解牛、紫气青牛、牛到家了等;还一类为形容某种事项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或忠诚信奉,体现“牛力量”。比如牛刀小试、杀鸡焉用牛刀、执牛耳等。后一类为开拓进取、终有所成或信奉奋斗致远,体现“牛”。比如牛角书生、耕牛之子、牵住牛鼻子等。
构成中性类词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别。一类多为表示牛的劳动活动。比如,老牛耕田驴拉磨——各走各的道,病牛拉犁——有心无力等。又比如,多如牛毛、牛毛细雨等。一类往往指牛自身,并无延伸或附加意义。比如,风马牛不相及、问牛知马、鲸吸牛饮、牛马风尘、牵牛下井等。一类常指牛与其他事物之关系。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泥牛入海无消息、犀牛望月、牛耳之盟、骑牛觅牛、放牛归马、鸡口牛后、九牛拉不转、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等。
构成贬义类词义者,体现层面较多,意涵也较丰富,主要有三类。一类针对牛之弱点说事喻人,比如,蜗行牛步、老牛拉破车、瞪牛眼、强牛筋、犯牛劲、牛烘烘、牛脾气、钻牛角尖、吹大牛、牛皮大王、吹牛拍马、牛肠马肚、牛套马—累死俩、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等。另一类以牛之天性比喻个别脑筋迟钝、笨拙、执拗倔强或做事不牢靠者。比如,隔山打牛、对牛弹琴、牛心古怪、牛过田塍扯尾巴等。再一类借牛之某一部位比喻不合逻辑、不预常理、不懂情理之人与事,甚至喻指虚假、恶劣之人与事。比如,牛皮匠、牛脑筋、牛头马面、牛马不如、牵牛拔桩、牛头不对马嘴、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肠道人、牛*狗宝等。
这些极为丰富的语言文字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历史特点,也揭示出人与牛、人与自然及牛与人、牛与自然的关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