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牛年说牛上孟德宏聊汉字
TUhjnbcbe - 2025/3/28 21:02:00
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汉字里的春节(7)牛年说牛

牛是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尤其是对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惯于从事耕种的中国人来说。最初的中国先民是用人力从事从业生产的。“力”的初文就是一个前端尖锐带有短小横木的木制耒耜,主要靠脚用力去向前顶以犁地。后来驯化了牛学会了使用铁以后,牛替代了人力,最前端的尖锐犁头也换成了铁质的,生产技术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这个过程被“犁”这个字记录下来了。“犁”从牛从利利亦声。“利”就是铁制的那个尖锐的犁头,牛就是负责耕作的牲畜,其实就是“力”的升级版本。

因为牛对于农业生产太重要了,所以中国人对牛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大多数有牛的农户家里,把牛当作是自己家庭中的成员来看待,根本是不会舍得吃牛肉的。我记得以前的中小学课本里还收录有耕牛老死时,全家悲痛欲绝伤心地把它埋葬的课文。这种情感是农耕文明的中国社会,对牛的特殊心理感受。

正因为上述这个原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牛”的定义就是“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在所有的牲口中,“牛”不单是形体最“大”的,而且其作用也最大的;许慎这里所说的“牛,件也;件,事理也”,段玉裁的注解释为“事也者,谓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谓其文理可分析也”。由此可见,之所以说“牛,件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能“耕”的特点;而之所以用“理”来释“牛”,原因在于其肌肉纹理清晰。为什么牛的肌肉纹理清晰也要被提及呢?恐怕这就跟“庖丁解牛”这个成语密切相关了。

牛对于耕种的作用,在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中也有反映。这个故事里的牛,不但是整个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产生的直接原因。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牛郎”,其名字都是以“牛”命名的。当然,“牛郎”跟“黄牛”等词语一样,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在后面我们会提到。

从文字上来看,“牛”这个字是一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牛头的样子。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角头三封尾之形”。这里许慎所说的“象角头三”,指的是“牛”字甲文字形最上面三个歧出部分,外边两侧的是牛角,中间一竖的最顶端冒头部分就是牛头,上述两角一头一共是三个部分。

汉字中从“牛”的字主要有两个义类。第一个义类,各种“牛”的称谓词。第二个义类,与“牛”相关的事物与动作。在第一个义类中,又可以分别从“性别”、“年龄”、“毛色”、“功用”等角度细化为几个小类别。具体来说:

1.从性别分类:

牡:畜父也。就是公牛。

牝:畜母也。就是母牛。

特:朴特牛父也。也是公牛。

犅:特牛也。也是公牛。

2.从年龄分类:

犊:牛子也。就是小牛。

:二岁牛也。两年的牛。

犙:三岁牛也。三年的牛。

牭:四岁牛也。四年的牛。

3.从毛色分类:

牻:白黑杂毛牛也。

:牻牛也。

犡:白脊牛。

:白脊牛。

:白牛也。

犥:牛黄白色。

:黄牛虎文。就是有老虎花纹的黄牛。

犉:黄牛黑唇。

犖:驳牛也。

:牛驳如星。

牷:牛纯色。

:畜牷也。

4.从其他性状分类:

牲:牛完全。

犝:无角牛。

:牛长脊也。

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

犛:西南夷长毛牛也。

氂:犛牛尾也。

5.从功用分类:

犗:騬牛也。就是拉车的牛。

犍:犗牛也。

犕:拉车的牛。

牺:宗庙之牲。

牺牲:用来祭祀用的牛。

上述汉字所记录的词语中,“氂”很有意思。这个字本来指的是“犛牛尾”,而“犛”就是“西南夷长毛牛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毛牛”/“氂”。就是说,今天所说的“毛牛”本来用的是“犛”。由此可见,语言发展中,词语的词汇义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与“氂”相类似,“箭”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下位词,其本义是指一种竹子,该种竹子质地坚硬是制造箭矢的良好材料,后来取代了“矢”而成为了箭矢的代名词。

从“牛”的汉字中,第二个义类是与“牛”相关的事物与动作。这里面可以具体分为三个小类别,一个是“牛”的动作,一个是与“牛”相关的施事的动作。还有一个就是与“牛”相关的事物以及用“牛”作物象来表征的一些事物。具体来说:

1.牛本身的动作:

犨:牛息声。就是牛喘气。

牟:牛鸣也。

“颦

牴:触也。

牾:忤也。

:牛很不从引也。

2.与“牛”相关的施事的动作:

牵:引前也。

犓:以刍茎养牛也。

:耕也。

:两壁耕也。

3.与“牛”有关的事物:

牿:牛马牢也。

牢:闲。羊牛马圈也。

4.用“牛”作物象来表征的事物: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

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

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

1
查看完整版本: 牛年说牛上孟德宏聊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