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先生,61岁。患者患有多年的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医院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当时诊见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经详细问诊又得知患者
有胁肋拘急胀痛,倦怠乏力,恶心,腹胀,不思饮食,口苦口腻等症。对患者病情经行综合分析,我们可见患者胁肋拘急胀痛、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恶心、不思饮食辨为热扰脾胃,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湿热夹气虚证。于是给患者开出如下药方:茵陈,栀子,大黄,黄连,黄芩,法半夏,干姜,红参,白术,大枣,炙甘草等。方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以半夏泻心汤健脾益气,清热温阳,加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药后第二次来诊时说药后恶心好转,腹胀减轻,于是又在方中加入枳实,柴胡,又七付。患者服后胁肋拘急胀痛基本解除,饮食转佳。后又减少方中茵陈,栀子,大黄,黄连,黄芩这些药的用量,加入厚朴又七付,口苦、腹胀、恶心止。后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多次调方,患者前后共服药四十几付,诸证基本解除。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方解:菌陈蒿汤出自张种景的《伤寒论》,方剂由茵陈蒿、大黄、栀子组成。可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痘。湿热黄疸又称阳黄,由湿热壅滞中焦,土壅木郁,肝胆疏泄不调,湿不得下泄,湿热郁蒸于肌肤而发。方中诸药合用。温里散寒,利湿退黄。
组成: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功能主治: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茵陈蒿汤功能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疽,一身面目尽黄,黄色鲜明,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口渴,腹微满,大便秘,小便短赤等;近代也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等。
方解:方中茵陈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而退黄;栀子清湿热、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出;大黄降泄郁热,配茵陈、栀子通利大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大便出。
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其病因皆缘于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邪与瘀热郁蒸于肌肤,故而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治宜清热利湿,逐瘀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其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3药合用,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
黄疸之发生与消退,和小便通利与否有密切关系。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自退。
临床运用: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方。凡临床上出现以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苔黄腻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加减法:若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恶者,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大青叶、板蓝根、黄芩、虎杖、白茅根等以除热退黄。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属热毒内陷,可加牛黄、丹皮、赤芍、郁金、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湿热黄疸又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若湿多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多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等以清热祛湿;若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现代适应证:茵陈蒿汤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肺炎、蚕豆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属湿热黄疸者。
茵陈蒿汤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
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