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林黛玉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女一号,那么薛宝钗则是当之无愧的女二号了。至少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冲突,从未真正意义上消失过。
有人说她们就像宝玉命里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确如此,更确切地说,黛玉象征着理想,而宝钗则代表着现实。或许是受够了现实的一地鸡毛,很多人都更加喜欢黛玉的空灵隽秀、一往情深,而对薛宝钗沉稳端庄、周到内敛的作风嗤之以鼻。
黛玉/宝玉/宝钗在待人处事方面,王熙凤是攻上不攻下。而薛宝钗则上下兼顾,上至贾母“爱看热闹戏,爱吃软烂的点心”下至小丫头们,她都能顾及到。就贾府连厨房里的柳嫂子,都被她的慷慨大方收买,称赞她是“明白下体的姑娘”。
相较于贾家,薛家的经济状况是比较乐观的,而薛宝钗又暂时在贾家住,或许就因为这样,薛宝钗更习惯于从财物、物资上去帮助别人。她不仅打赏起下人来很大方,身边有人一时缺些什么、短些什么,她总是很善解人意地马上就主动提供。
宝钗她不仅给过黛玉燕窝,资助湘云置办螃蟹宴,王熙凤生病满府找不到一支好人参,她听说了,立刻给王夫人送去。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出天花需要牛黄,她也马上送去解了燃眉之急。岫烟缺钱当掉了冬衣,她马上热心地帮她取回来。甚至连王夫人想要一件衣服给死人做装裹,她都毫不避讳地表示自己有。
可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一旦有个严肃的事情去和她讨论。她却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让人“难得去问她”。也就是因为这样,很多读者都认为她对身边的人慷慨帮助,根本就不是出于善良和热心,而只是精于世故,懂得如何笼络人心罢了。甚至于是处心积虑地想要获得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好感,从而促成“金玉良缘”,嫁入贾府当宝二奶奶。包括我,也常常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我发现,薛宝钗做过最让我感动的事情,不是帮过林黛玉,也不是帮过邢岫烟,不是帮过史湘云,而是对香菱这个真正无依无靠的人温柔以待。因为不管她帮谁,你都可以说她是在收买人心、是在刷好感度,可唯独对这个人,是说不过去的。
香菱五岁被人贩子拐走,养到十二三岁时被卖掉。其时连自己姓甚名谁、故乡何处、父母何人都一并不记得了,可以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孤儿。在她进入薛家之前,还出了一件大事故。由于人贩子一人卖两家,想收两回银子,薛蟠便和同样要买香菱的乡绅公子冯渊起了冲突,薛蟠这个呆霸王,尽至打死人命、惹上官司,最后还是因为贾府的势力才逍遥法外。
香菱可是对于这个给薛蟠惹来麻烦的“有命无运”的女子,薛宝钗和薛姨妈却是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平儿跟了贾琏这么久,都还是通房丫鬟,香菱一入薛家,薛姨妈就给她开了脸,摆酒费事,正正经经地给薛蟠做妾,对于一个来路不明的女孩来说,也着实是厚待了。
她刚来的时候,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后来也时时处处对她颇为照顾。尤其是薛蟠出差那段时间,香菱随宝钗住进大观园。虽然香菱学诗宝钗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但她对香菱的关心也是有目共睹的。
香菱跟着黛玉学诗,学的“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就差走火入魔了。这天香菱又想诗,熬到三更天才睡。
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
香菱又在梦里笑着说:“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可见宝钗对香菱是真的很好,也很体贴。
很多人都说,为什么宝钗不教香菱学诗呢?如果熟悉《红楼梦》,就会知道,宝钗虽然才华不俗,骨子里却是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因此她不认为香菱学诗是件多么必要、多么好的事,黛玉则不然。
但是在香菱学有所成之后,她对香菱的这个爱好也是支持的。第四十回,香菱向湘云请教,她虽然打趣她们俩是“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可是诗社里大家在为异域女子写的怀古诗啧啧称奇的时候,她就打发人去跟湘云说:“有好诗请你这诗疯子来看,再把我们诗呆子也带来。”不一会,湘云就带着香菱来了。可见对于湘云这点小小的爱好,宝钗还是乐意成全的。
而最让我感动的,则是当薛蟠娶了夏金桂,香菱天天受到夏金桂的虐待,宝钗把她从薛蟠的屋子里要出来跟自己住。虽然表面上是让香菱当自己的丫鬟,实际是挺身而出,保护香菱免受夏金桂的磋磨。
正是因为薛宝钗母子的善意,让这个从小活在拐子威胁下,不敢说一句话的可怜女孩,在大观园里恢复了一点活泼可爱的少女本性。
都说薛宝钗世故,其实是耿直还是圆滑,单纯还是复杂,本身都没有错。趋利避害本来就是人之本性,我们又何必苛责一个宝钗呢?无论如何,能够这样真心善待一个完全依附于薛家的香菱的女孩,该是善良的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