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茅台”片仔癀,曾经一粒难求,而今跌下神坛。
片仔癀日前遭爆炒,一粒药被卖到元,堪比黄金。线下购买凭身份证登记预约,一人限购两粒,且间隔三天才能二次购买。
7月22日,半天之内市值蒸发了亿元,最终跌停收盘。9月1日早盘,片仔癀股价高开至.87元/股,开盘后,股价迅速下行后小幅上涨,至下午收盘,股价停在.14元/股,市值.36亿元。
一直以来都有“神药”之称的片仔癀为何突遭变故?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药茅”遭聪明资金集体抛售
被称为“药中茅台”的片仔癀,一粒3g的小小药片在电商平台被炒到上千元;线下店也玩起了“限购”,开门10分钟药就被抢购一空。在资本市场上,这只“中药茅台”更是上市18年股价翻了倍。
昔日被资金疯狂追捧的“中药一哥”罕见地被市场用脚投票。在7月21日,片仔癀盘中股价创下.88元的历史新高。面对它超乎逻辑的“疯涨”态势,片仔癀的大股东,却坐不住了。
7月22日,片仔癀控股股东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以自身资金需求为理由,拟宣布减持不超过.32万股。这一信号一经释放,就给股市带来了轩然大波。7月22日片仔癀直接跌停。
此后持续下跌,8月2日的最低点达到.30元/股,相比巅峰时期蒸发了.56亿元。
片仔癀是国家绝密级配方,在福建漳州几乎是家家必备的药品,是“漳州三宝”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配伍药材中,有多种名贵药材: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熊胆等。
正因为配料名贵,片仔癀的售价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投资片仔癀多年的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称其价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茅台的两倍,认为片仔癀还有巨大的涨价空间。
但是,在市场一片火热和追捧时,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片仔癀已经脱离了药品属性,变成了一种金融产品,而价格持续走高,更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不知道越来越快的鼓点会在哪里戛然而止。
市场也隐隐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倒卖片仔癀的“黄牛”不敢再压货,普通的民众也开始观望价格。
担心股价过高,除了大股东外,其余股东方态度也变得谨慎。,先是7月16日,福建漳州市场监管局发布官微提醒,片仔癀是药,不是保健品,请消费者理性对待,不可盲目购买、囤积、服用。片仔癀当天大宗交易平台共发生两笔成交,在股东抛售的压力作用下,各路聪明资金也在集体出逃。
片仔癀的神话告一段落,但“神药”的故事仍在中国不断上演,而且经久不衰。
投机炒作,泡沫易破
纵观片仔癀从一路高歌猛进式升值到如今连连跌停,其实还是炒作与管控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场狂欢中,片仔癀已经失去了自身的药品属性,而是沦为了炒作赚钱的工具。
片仔癀公司扬言片仔癀起源于明朝末年,一位御医出逃到福建漳州,将“宫廷秘方”带至民间,有奇效,并传承至今。
由于片仔癀的诞生地福建是华人华侨的出海大省,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在华人聚集的东南亚、美国等地,片仔癀的知名度比在国内更高,甚至传闻有“仙药”的名号,这些虚无缥缈的近乎神话传说无疑给片仔癀本身增添了各种传奇色彩
首先,就是黄牛通过囤货、饥饿营销等炒作不断发酵,逐渐向香港经销商端蔓延,由此煽动市场。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购买片仔癀,不是为了治疗某种肝病,而是看中了片仔癀在保肝护肝、免疫调节、解酒等方面的保健作用。但实际上,片仔癀护肝功效至今尚未得到权威医学证明,更多的还是“传说式”的功能。
最离谱的是,今年5月,商界忽然流传,“领导们开始流行在喝茅台前吃一点片仔癀”。吃了片仔癀千杯不醉。基于这些传言,“喝茅台”和“买片仔癀”在他们的推动下,俨然都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
但是实际上,片仔癀并不是保健品,而是双跨药品,也就是既是处方药,也是非处方药。有临床药学专家直言,片仔癀无论是喝酒前还是喝酒后服用,都是有害的,而且药性会被酒精放大,很容易加大危害。
面对如此火热又随时可能“崩塌”的市场,很多入局者心知肚明,但又无法抵御诱惑,只是侥幸地以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接盘者。
虽然被视为必备“神药”,片仔癀一直无缘国家医保目录,也迟迟没能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在公立医疗机构还是市场主导的情况下,这两个目录几乎是药品进入主流市场的“资格证”。
未被纳入其中,也意味着,该药在治疗上的价值并未获得官方认可。
至今仍在下跌的股价,也预示着片仔癀不算明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