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既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又具有煎煮简便,吸收显效迅速等特点,倍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中药煎煮直接关系到疗效,只有科学煎煮中药,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不正确地煎煮中药,不仅会降低其疗效,而且会产生毒副作用。
▲器具
中药疗效的充分发挥与煎药器具有关。煎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不能用铁锅,铜锅,因为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影响中药效果,甚至发生副作用。
▲加水
煎药的水用干净的自来水或净化水。加水量要看中药药剂多少和煎熬时间长短决定。一般来说,第一次煎时以水浸过药面2厘米为宜,第二次煎时以水浸过药面1厘米为宜。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水不够,宜添加热水,这样利于中药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
▲注意事项
①浸泡:煎药前最好先泡20-30分钟,便于药物浸透,使有效成分渗出。
②煎煮次数:每剂中药宜煎2-3次,以便使药物有效成分全部渗入水中。要想药效均匀,可以煎完第一遍之后,将药汁收好,接着加水再煎,煎完后与第一遍的药汁混合,然后分次服用。
③火候:煎中药讲究火候,火候的掌握要根据药物性质。解表类药气味芳香,久煎使有效成分过度挥发,宜用武火(火势大)急煎,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补益类药物,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火势小)煎熬,头煎药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钟,二煎药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钟。煎煮时间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不小心中药煎糊了,加水再煎,这是不妥的,因为焦糊的药物可能会发生药性改变产生毒副反应。
▲服法
①冷服:药物冷却后服。如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
②温服:药液不冷不热时服。如温和药、补益药,温服可增强补益作用。
③热服: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如解表药、治疗伤风感冒药,趁热大口服下,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药热服也增强药效。
④顿服:药性剧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多用于病重或胃肠病患者,目的在于使药物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药、活血化瘀药等。
⑤频服:分多次频频饮用或含在咽喉中。咽喉病、呕吐患者宜采用多次频服,使药充分接触患部而见效快。
▲特殊煎煮
①先煎药: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减轻毒性或消除毒性。
②后下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久煎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如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有泻下清热作用的大黄甙,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
③包煎药:种子类、花类和细粉类药物,用纱布袋装好煎。如车前子,旋复花等。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④溶化药: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如玄明粉,芒硝。
⑤烊化药: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⑥另煎兑入: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⑦冲服药:贵重药细粉多采用冲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节省药材。如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