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齐同民中国茶膏探秘中国刘杰
TUhjnbcbe - 2024/2/23 15:46:00

据说,有人考证:在公元年,曾经有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三千多公里之后,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雍正帝。这件礼品就是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专家”说,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年,我们收藏实践知道“专家”此说是主观想象出来的“结论”,他们没有见过就说“没有”“消失”,这种结论显然很武断,“没见过”和“没有”是不能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低级的逻辑错误,必然得出低级的错误的结论。不少收藏家都见过收藏到大明成化宫廷御用茶膏,所以茶膏在明朝只是在民间消失,宫廷依旧存在。

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被历代皇帝青睐,大清雍正皇帝也不是清朝第一个见到并且饮用茶膏的第一个皇帝。康熙皇帝就有“御制茶膏”传世,不过见到的人很少而已。雍正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实践发现,茶膏是最佳的保健养生饮品,于是,宫廷秘制的茶膏除了纯粹的茶膏之外,有的加入了珍贵的药材,适合宫廷内部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的特供饮品:例如:牛*茶膏,桂花茶膏,三七茶膏,虎鞭茶膏,鹿鞭茶膏,虫草茶膏,菊花茶膏………收藏实践我们知道了宫廷最好的茶膏就是“安宫牛*茶膏”,由于它把“安宫牛*丸”所有的中药成分添加在茶膏之中,“防疫”养生”“治病”三位一体,喝这样的茶膏,可以说一举三得,成为皇帝独享的饮品。

茶膏风靡于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清朝皇帝把茶膏作为重要礼品,赠予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乾隆举办千叟宴时,和珅先生自己出资订制了斤茶膏,交给乾隆爷,由皇帝赏赐给全国来京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家们,彰显最高统治者“皇恩浩荡”,对老人家一生的认同,同时,也发扬的民族传统“养老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

清代藏传佛教与宫廷关系密切,茶膏也成为布达拉宫活佛们独享的特权饮品。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赵学谦这段话被印制书写在茶膏的包装上,甚至模具刻字,压制在茶膏上。据说,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元成交。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中国的贡茶始于唐代,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贡“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而”官贡“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第一次亮相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出水面的。

五代十国与“茶膏”名称出现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当时,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个发现者,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油膏其面”。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

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唐代制茶工艺与茶膏有较大关系!唐代的制茶方法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以蒸青饼茶制作工艺的成熟为代表,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茶饼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艺,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宋代是茶膏的发展期。

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茶膏的制作,以及对茶膏制作工艺的描述和记载,并且把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茶品名录。宋代第一次对茶膏制作工艺进行记载,茶膏作为独立茶品出现在《茗荈录》中,这个时期的制作茶膏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成为宫廷特权,民间几乎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除了皇宫,民间少见踪迹。

清代是茶膏发展的兴盛期,普洱茶膏在此时定名,且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里,并成为“皇权”和“国礼”的象征。年,清朝皇室解体。随着清朝的灭亡,普洱茶膏也陷入了近百年的隐退期。直到年,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由他的儿子周海婴拿出来,拍卖,卖出了元的高价,茶膏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从制茶到饮茶,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但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渗透也有物质方面的文化享受。都说诗词是茶文化的推动者,而画作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写照。

在中国,茶文化处于上升趋势的发展,文人雅士以诗词歌赋赞颂茶的不在少数。而作为画家,爱茶也不能落后,很多画家更是将煮茶、品茶等等记录于画中,令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在中国古代饮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改革开放后,今人也有茶膏制作,进入商业市场,古人做茶膏是用“心”做出最好的饮品载体,茶膏里凝结者匠人的真诚“念力”,今人做茶膏是机器制作,做茶膏之人做的的“市场”,图的是利益,所以古今茶膏不可同日而语。

齐同民整理

齐同民,中国十大收藏家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齐同民中国茶膏探秘中国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