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初次读完《红楼梦》后的想法吗?说来惭愧,笔者初次读罢,只关心两个问题:茄鲞究竟是什么味道?究竟是宝姐姐好还是林妹妹好?
网上诸如“喜欢宝钗还是黛玉?”“男人愿意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的话题数不胜数。环肥燕瘦,各有所爱,本也无妨。可笑的是,总有些人,喜欢将《红楼梦》作《甄嬛传》解读,喜欢哪一个,便要中伤另一个,生生衍生出诸如钗党、黛党之类的词。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两段姻缘,皆是悲剧。然笔者以为,钗、黛二人,不可作情敌解。
飞燕固有处处含酸之过,实乃女儿小心思;杨妃纵有滴翠亭“嫁祸”之嫌,究竟不曾藏奸。何不看,自从孟光接了那梁鸿案,谆谆良言,互诉衷肠,金兰之谊,又是何等地情真意切?
秋窗风雨夕,宝玉披蓑衣、戴箬笠而来,一连三句的“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固然体贴。殊不知,宝玉一行人,秋雨淅沥,打着油漆伞,抱着绣球灯,才往沁芳桥去了,便又有一行人,自翠月堤那边,碧伞红灯,远远地来了,那是宝钗打发来送燕窝和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的人。
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曾叹,“这张整幅画面是何等地充满诗意……可惜画家们总是画那‘葬花’‘读西厢’‘扑蝶’等等……”
笔者也感慨为何人们只作二女争婚、互为情敌之解?难道这女儿间的真情切意、惺惺相惜不比那甜言蜜语、山盟海誓更难得更珍贵吗?
一、黛玉的酸意为哪般?
黛玉自来了后,便是贾府最拔尖儿的女孩,受尽外祖母万般怜爱,贾宝玉天天绕着她转。忽然来了一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且因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更比她得人心,自然便有了些酸意。
这酸意,一层为众人,一层为宝玉。
小红误为她和坠儿的话被林姑娘听去了,急得只说了不得,“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可怎么样呢?”
湘云劝导宝玉了解仕途经济的学问被抢白后,袭人连忙劝“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真真的宝姑娘令人敬重……”
连有些到三不着两的赵姨娘见贾环得了宝钗的东西,也要夸几句宝丫头如何好如何会做人,“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宝钗的头号迷妹湘云,更是直接问着黛玉“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是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
她二人本都是众人口里“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的女孩,焉得不被暗中比较?可见在丫鬟婆子、姑娘小姐、姨娘太太心里,黛玉终究落了第。
至于宝玉,说来也好笑,林黛玉的心病因宝钗、因金锁、因金玉良缘而起,却桩桩件件只冲宝玉恼,说到底不为别的,却只为宝玉的心。
借着雪雁送手炉来,刻薄宝玉只听宝钗的话不听自己的劝;因为一个冷香丸,霜儿雪儿花儿朵儿地吃了一车轱辘的醋;见宝、薛二人同来,都要冷笑“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元妃赐端午节礼,独宝、薛二人一样,更是不得了,“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看似无理取闹、小心刻薄,实是小心翼翼、百般试探。终究为的也不过是宝玉的一句“你皆因总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二、宝钗可曾藏过奸?
厌恶宝钗的人,数落起其藏奸的罪证来,头一件便是滴翠亭“嫁祸”黛玉。
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曾为宝钗“洗白”,她声称小红、坠儿等人根本不足以对黛玉造成威胁,这样使得小红和坠儿以为自己有把柄握在黛玉手里,是宝钗送给黛玉的礼物。既如此,又何来“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我还无趣”之言呢?既如此,这份礼物为何不自己留着呢?究竟是烫手山芋还是礼物呢?此等言论出自一位教授之口,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笔者以为,大可不必对一位角色如此求全责备,人非圣贤,谁的一生没有瑕疵呢?不可否认,滴翠亭是宝钗的污点,但这并不足以被列为证明宝钗表面贴心实则暗藏祸心的证据。
我更愿意承认,宝钗此举是人在应激情况下的利己行为,而非有心嫁祸。
文中说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还未想完,小红就已经“咯吱”一声打开了窗户。试问该如何机敏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自己脱身,还能考虑得到将计就计嫁祸于人呢?若果真如此,那此人必得是其眼中钉、肉中刺吧?那平时必也要处处刁难陷害才是,如何又犯得着兰言解疑癖,互诉金兰语呢?
说到底,人们对这件事如此耿耿于怀,不仅是因为“嫁祸”本身,更因为宝钗“嫁祸”的是她的“情敌”黛玉,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因此便有了瓜田李下之嫌。
若说滴翠亭事件,宝钗确实有过,那么所谓的“毒燕窝”之论就是纯粹的无稽之谈了。
且说这年秋天,黛玉因跟着贾母多逛了几回园子,病症比往常要重些。宝钗因瞧着黛玉平日所用药方上,人参肉桂固然益气补神,终究太热,因而建议她先平肝健胃。
中医的五行生克致化理论认为,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木又能生火,若肝火太旺,便会伤及脾土,脾能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这便是宝钗说的“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
宝姐姐推荐的平肝健胃的方法,就是以冰糖配燕窝熬粥食用。《本草纲目》记载燕窝:“入肺主气,入肾滋水,入胃补脾,补而不燥。”冰糖“入脾、肺二经,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姑且不讨论中医的五行生克致化理论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至少,在古人的认知体系里,宝姐姐的说法并没有问题。
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毒燕窝导致林黛玉身体每况愈下”“燕窝无毒、冰糖无毒,是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害了黛玉。”然而,食用燕窝后,林黛玉的身体果真每况愈下了吗?并没有。
黛玉病重、宝钗送来燕窝调养是在秋分前后;十月份,呆霸王情误思游艺,香菱搬进大观园,而“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香菱因此才请黛玉教自己作诗。
不久,薛宝琴、邢岫烟等入京,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芦雪广联诗,暖香坞制灯谜,黛玉都在。燕窝究竟能否滋阴补气,笔者并不清楚,然宝钗善举,起码无过。
到了五十五回,“时届孟春,黛玉又犯了嗽疾”,后又有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林黛玉近日闻得宝玉如此形景,未免又多添些病症”。转眼到了宝玉生日,姑娘丫头,花团锦簇挤了一厅的人,“因天气和暖,黛玉之疾渐愈,故也来了”。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人人皆知,开始服燕窝之后亦如此,究竟何来每况愈下之说?至于“是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害了黛玉”之说,亦属无稽之谈。
上文已论证黛玉究竟无甚中毒/伤身的症状,此处单表这洁粉梅片雪花洋糖。梅片,即冰片,又称龙脑香。可作香料,可作药材。第二十四回,贾芸孝敬凤姐的香料,一样是麝香,另一样便是冰片。
《本草经疏》记载冰片:“味辛,苦,微寒,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浮翳。”古人认为,冰片的香气,乃百香之冠,芳香之气可辟一切邪恶、辛热之性,能散一切风湿。他们认为耳聋者,是窍闭的缘故,用冰片使窍打开,则耳聋便可被治愈。至于“目赤浮翳”的人,也是由于火热太甚,而其可引火热气自外而出。
简言之,中医谓冰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解痛的功效。
时至今日,许多中成药依然含有冰片的成分,如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用于清热解毒的牛黄解毒片、清咽滴丸、冰硼散等药物。
洋糖者,并非从西洋进口的糖,其实就是白糖。明代著作《天工开物》记载的制作白糖的技术“黄泥水淋法”中便有“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绝白美,顾名)”之文字。
古人将冰片与洋糖配伍使用,大概也是认为其皆能清热去火之故。宝钗因建议黛玉先平肝火方以养脾胃,所以特特地送来一大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此原为她的好心。然偏偏有阴谋论者坚称“黛玉气血亏虚,冰片性寒,如何使得?”
一切的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试问,梅片洋糖,梅片洋糖,谁为主?谁为辅?今人所食之薄荷糖,薄荷几何?蔗糖几何?牛肉面,牛肉有几分?面有几分?
说到底,燕窝也好,梅片雪花洋糖也罢,终究只能算补品,在洋糖中加入冰片,原只是商家博取噱头哄抬价格而已,且冰片等物又是何等地细贵,一包糖中究竟能有多少冰片呢?且洋糖到底甜腻,每日取些许加入燕窝中,不过取其味而已,究竟能摄入多少呢?
再者,即便真有食之过量伤及根本之事,冰片纵细贵,也不是罕见之物,黛玉岂会不知?以宝玉之体贴细致,岂会不知?贾府常来走动的太医岂会不知?说到底,这些诽谤原也不必理会。曹公的一句“山中高士晶莹雪”就够了。
《终身误》里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二句,本化自明代高启的咏梅绝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曹公之笔,或褒或贬,字字清白。以咏梅之绝唱评薛、林二人,以山中高士、晶莹论宝钗,便已足矣。
三、钗黛之间的金兰情谊
虽说黛玉的小性子大多冲着贾宝玉,然奚落宝姐姐的刻薄话,却也是没少说。
宝钗说云丫头也有一个金麒麟,林黛玉当着面便说人家“她(宝姐姐)在别的事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玉挨打,明明自己哭得什么似的,还要奚落宝钗“便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直到了四十二回,宝钗特特地请黛玉过来,问她昨儿行酒令说的什么。不独讲大道理,先只将心比心,只言自己幼时也读过,再细细说与她些读书明理的道理。“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笔者以为,以黛玉的性情,未必一定认同宝钗所言,但她依然心下暗服。
一则为的便是后文的“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至此,她才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这里的藏奸,不独为金玉良缘,也为黛玉自来“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宝钗的随和,在她看来,便是圆滑世故、邀买人心,因此当她“藏奸”。这一番金玉良言,从此便解了潇湘子的疑癖。
另一则,黛玉自幼丧母,纵有外祖母万般疼爱,锦衣玉食;纵有兄弟姐妹,常日嬉笑玩乐,却从来没有人如此言辞恳切地说与她道理,今听见宝钗这番谆谆教导,黛玉如何不信服?
且看那一日的潇湘子,又是母蝗虫,又是《携蝗大嚼图》;自己带头闹,还要反过来赖李纨的不是;转眼又编排起宝钗,连嫁妆单子都写上去了。颦儿向来促狭,却从不似那日轻松畅快。
黛玉病中自伤身世,宝钗便宽慰她“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宝钗此言,虽为宽慰黛玉,实则也出自真心。
第四回有宝钗“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之句,可见在父爱荫庇下的幼年宝钗,是何等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黛玉在桃花树下,不出一顿饭的功夫,读完了《会真记》,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宝钗在家时,姊妹弟兄在一处,又是怎样地偷背着大人看呢?原本天真烂漫的女儿,又是如何变成今日的宝钗呢?
宝钗对人人都关怀备至,关心湘云,体贴岫烟,就连惜春作画,也有宝钗帮着周全,但其却只与黛玉交过心。纵然一个风流婉转,一个鲜妍妩媚;纵然一个是世外仙姝,一个是山中高士,纵然她们追求不同,处事不同,却依然能互诉衷肠。病榻前的一句“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如何不叫人落泪?
自此后且看二人是何等的契若金兰,不分彼此。黛玉管着薛姨妈叫妈,在宝钗宝琴前只以姐姐、妹妹相称。吃饭也要端了去一齐吃。吃过一口的茶,一个随手递了过去,一个接了过来便喝了。
世人对林黛玉的形象有着很深的误解,似乎林妹妹永远都在刻薄小性、多愁善感。这种误解或许自周瑞家的送宫花而始,或许自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而始。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实在是片面的、静止的,《红楼梦》里这么多年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书里的角色从来也是在不断成长的。
年纪渐长的黛玉,也懂得感谢别人顺路的人情,也会向来送东西的婆子道恼;热心教香菱学诗,真心待宝琴。黛玉的小性刻薄渐收,也有渐渐长大明事理的缘故,又何尝没有宝钗的关怀体贴、暗暗引导的缘故呢?
抄检大观园后,女孩子们去的去,散的散,嫁的嫁,宝钗也要搬了出去。文中只说这日宝玉听丫头们说黛玉去了宝姑娘那里,又至蘅芜苑中,只见寂静无人,房内搬得空空落落的……在宝玉眼里,尚如此凄凉,那日寻去蘅芜苑的颦卿,又该作何感想呢?
待终有一日黛玉去了,蘅芜君又该是何等的伤感呢?
作者:江一犁,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