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当然知道了,!我还打算对岁的她表白呢。
哇,她是谁?这里面好像有很多故事哟!
没错,她的故事横跨百年,波澜壮阔,堪称传奇!今天,就和小科一起来回顾她的前世今生吧!
年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迎来了年院庆纪念日。在直面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肇于沪、盛于汉的她,用又一个生死攸关的逆行传奇,在中华民族遭遇全球大疫袭击的危机时刻再次贡献了“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续写了百年同济服务人民健康的壮美华章。
始终与中华民族复兴“同舟共济”
同济因医学而生,医学因同济而盛。生于忧患岁月的同济,自诞生之日起,便面对“满目疮痍、贫弱交加”的旧中国,肩负起“与祖国同行,与医学济世”的使命。同济成长于新中国建设时代,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衰到兴、由兴到盛”的光辉历史。
年来,历代同济人与中华民族复兴同舟共济,始终坚持“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院训,坚守以教书育人及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不断擦亮“学医在同济”金字招牌,累计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其中2位校友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有16位校友分别当选中国、美国、德国院士。
年
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在上海创建了德文医学堂,成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发源地之一,后发展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年
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全校师生被迫一路西迁,先后六易校址,辗转迁至四川宜宾李庄,为革命输送大量人才,并服务当地民生,用医学传递大爱,至今在川南地区传为佳话。
年2月
医医院整体由上海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年
国家首次给高校教师评级,将教授分为一至六个等级。高校林立的武汉地区共评出13个一级教授,他们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而武汉医学院就占其中7席,撑起武汉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
年
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年5月26日
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始终与人民健康安危“同舟共济”
同心同德兮天下同
济人济世兮天下济
国家养育了同济
同济也积极反哺
20世纪
30
年代
先后发现“李氏钉螺”和“姚氏钉螺”,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和寄生虫学科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40
年代
发明川南痹病防治方案,解除了千万名当地痹病患者病痛。
50
年代
发明“酒石酸锑甲三日疗法”,治愈百万血吸虫病人。
60
年代
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
70
年代
在全国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与临床治疗。
80
年代
研究发现“沈迪氏病”。
90
年代
发明“体外培育人工牛黄”国家中药一类新药。
本世纪
合校后
年合校后,又在神经系统、临床肿瘤、生物医药、器官移植、预防医学、再生医学等众多医学领域研究取得突破
在人民生命健康遇到危难时刻
同济人总会挺身而出,逆行而去
谱写出一曲曲救死扶伤的壮美华章
年
武汉发生特大洪水,余人组成抢险突击队和医疗服务队参加防汛救灾
年
唐山大地震,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救护队奔赴震区,奋战一个多月,救治伤员15万余人
年
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45支医疗队和防疫队坚守在全省各个险区
年
面对非典,近20名专家加入各级抗非研究中心或指挥中心,12名医务工作者被派往“小汤山”
年
汶川地震,创造“零截肢”“零感染”“零死亡”奇迹……
年
抗击新冠“疫魔”战场,交出了一份让国家和人民满意的“同济答卷”。
百年同济续写使命传奇
抗疫大战贡献“同济智慧”
面对新冠肺炎大疫,同济医学院迅速发挥医科综合性学科优势,针对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快速诊断检测与试剂、药物疫苗研发、临床诊治规范、疾病防控机制、公共卫生治理、病人心理干预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应急科研攻关,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为疫情防控与患者诊治提供“同济方案”,贡献“同济智慧”。
基础医学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团队及时筛选出多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nCoV)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范雄林教授和欧阳珠清教授正联合研发新冠肺炎蛋白亚单位疫苗。
公卫学院邬堂春、徐顺清等预防医学与流行病学专家作为湖北省防疫咨询专家组成员,在疫情分析、病人救治评估、防控决策、消毒指导、社区防控策略等方面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药学院李华教授团队研究并首次提出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点,着力研究开发弗林蛋白酶抑制剂。
法医学系刘良教授团队率先开展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其研究成果已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医管院针对应急体系建设、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社会资源动员、医院管理等多个问题,积极组织专家为新冠肺炎的防控策略建言献策。
医院第一时间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
医院团队联合其他团队研制了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
医院、医院还积极研究探索中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分别研究并推出了新冠肺炎预防和轻症治疗的有效中药——“同济咖啡”和“协和红茶”。
在患者救治中贡献“同济力量”
在本次大疫感染患者救治中,中国医疗界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组织专家团队会师武汉。同济人无疑是本次大会战的主力,他们众志成城,始终顶在抗疫最前线和主战场,涌现出张定宇、李文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疫英雄。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及时组织动员,同医院积极响应,11医院成为全国新冠肺炎抗疫军团中投入最大、贡献最大、牺牲最大的临床医疗集团,共投入病床近万张,管理方舱病床近张。3.4万名医护人员不计报酬、不畏生死,怀“医者使命”走向抗疫最前线,以保卫人民健康为己任,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患者,筑起了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百年同济”在人民生命健康面临危机时再次挺起脊梁,在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救治中展现了“同济力量”。
2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医院远程诊疗中心,通过视频连线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医院、医院,向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干部职工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十分牵挂湖北和武汉的疫情。医院党委书记张玉、医院医务工作者向总书记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连线医院。
2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情况。她高度肯定了学校科技抗疫的工作与成果,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在此次战“疫”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强调以科研攻关推动一线防控救治。
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来我校考察。
2月21日,央视“新闻1+1”白岩松连线校党委书记邵新宇,讲述华中大的抗疫故事。邵新宇指出:“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坚持既‘顶天’又‘立地’。我们注重写好两篇文章,一个是发表在期刊论文上的文章,一个是写在祖国大地的文章……第二篇更为重要。”
央视“新闻1+1”白岩松连线邵新宇。
2月2日,校长李元元,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来到医院西院、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院,看望慰问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医院急需的部分物资。“一线的每个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咬牙坚持,学校也始终关心着他们,尽全力做好各方面的后勤保障服务。”李元元说。
李元元、陈建国看望慰问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
4月中旬,陈建国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专访,站在国家高度,针对抗“疫”科研攻关、医学基础研究对于抗击疫情的重大意义、聚焦“四大健康”打造一流医科等方面发出“同济声音”。
医院医生赵建平是最先发现疫情的呼吸病专家,担任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临床治疗专家组组长。医院在省内率先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医院发热门诊在线问诊全国率先开通,并不断提高每日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数量。医院接纳了武汉市最多的危重病患者。
医院发热门诊医生正为患者诊断病情。
医院请战党员重温入党誓言。
医院医务人员帮助患者正确佩戴口罩。
百年同济,百分硬核
师资够权威
湖北三位医科院士全在这里
裘法祖(年-年),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外科全才。他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近70年的医学生涯,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丰富的经验累积,造就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
裘法祖
陈孝平,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理论到实践首创了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首先提出了可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治疗等,一系列原创技术让我国在肝移植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陈孝平
马丁,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马丁
年至今,同济医学院在顶尖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5人。
医院够顶尖
医院品牌深入人心
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些话:“只要还想活,赶快送协和”“只要还有一口气,赶快赶快送同济”。从中不难看出患者对医院和医院的信赖。
除此之外,同济医学院医院还有: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湖北妇幼保健院和武汉医院等。
实力够雄厚
新时代呼吁复合型医学人才
年以来,同济医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不仅继续保持全国医学高等教育第一方阵,而且面向国际医学科学前沿,面向健康中国发展需求,重注医工、医理交叉,构建和完善了覆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科研平台。
同济医学院建有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累计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湖北省创新群体11个。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0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其中一等奖87项。
据统计,近20年来,同济医学院共承担国家“计划”项目6项,国家“计划”3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46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90余项等,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30亿元。年以来连续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突破项。
同济医学院9个学科进入ESI国际科学排名前1%,临床医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管理进入A类,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进入A+;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同时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前景更广阔
倾力打造中部国家医学中心
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医学院,助力“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正在着力申报和创建以同济医学院及医院为核心的国家医学中心、国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医院、肿瘤防治学院等。
年4月26日,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