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成一家百年企业实属难得,能在商海屹立年更是一个奇迹。但却有一个品牌打破了这个极限,创立于清朝康熙年间,横跨四个世纪,至今已有岁,被称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龙头,它就是同仁堂。
民间有云:“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同仁堂无疑是老字号中的金字招牌,家喻户晓。甚至就连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大宅门》也是以同仁堂为原型拍摄的。不过近年来,曾经“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的中华老字号,正在慢慢走向衰落。
那同仁堂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在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发展历程。
同仁堂于年创立,由于品质出色,自雍正元年供奉御药,直至清末,年间未被替换。故宫博物院至今存有清末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丸,即使经过上百年的药丸,依然色泽鲜艳,这是同仁堂过硬的产品底气。
三百多年来,同仁堂随着历史起起落落,但因为历代传承者的“善意”和“仁心”,终究发扬光大。比如在年,病*肆虐,30万人感染甲肝病*。同仁堂争分夺秒,9天生产出万袋板蓝根。本来可以趁此机会大捞一笔,但同仁堂坚决不涨价,总共亏损17万元,足以体现同仁堂的仁心。
但是近年来,同仁堂似乎正在背离初心。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屡遭曝光、经常登上监管部门“黑榜”,种种问题让“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屡屡蒙尘。而在今年2月,同仁堂董事长高振坤又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督调查。
再看收益率,年到年,同仁堂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不断下滑,从11.59%一路跌到了6.56%。对比同一时期同一起点的制药业。年,同仁堂和云南白药的身价还相差不大。但是仅仅过了6年,云南白药市值高达0亿,同仁堂市值只有亿元。可以说,它的发展遇到了大的停滞,甚至在大幅度下滑。
那百年企业同仁堂究竟怎么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它衰落的具体原因。
第一,品质下滑。
同仁堂有一句古训是这样说的: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简单来说就是不论如何都要在产品开发上做到极致。但一直以“质”作为金字招牌的同仁堂,正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年,同仁堂过期蜂蜜丑闻引发巨大舆论,媒体爆料同仁堂旗下制造商拿过期蜂蜜返厂再生产,社会质疑如雪花般向同仁堂飞去。而这也并不是第一次了,同仁堂在质量管控上的漏洞、疏忽,其实早有迹象。
早在年和年,同仁堂旗下公司生产的血燕就两次被查出了亚硝酸盐超标;在年,同仁堂清火片被查出不合格;年,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水银含量超标;年以来,北京同仁堂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通告达23次;年一整年,同仁堂旗下企业10次登上“黑榜”;直到年,同仁堂的国家级“中国质量奖”被撤销。
一系列不断被爆出的质量丑闻让同仁堂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断地恶化,知名老字号的中药企业,连最基本的质量都不能保证,也难怪口碑会出现崩塌。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哪个行业,商业的比拼,拼的不是成本更低,拼的从来都是品质的坚守。只有品质得到保证了,客户的需求才能满足,才会吸引客户回头,推荐更多的客户来,从1到N。
第二,盲目多元化。
其实,意识到了自身的困局的同仁堂,近几年也不是没有寻求过突破。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错误的商业模式,那就是盲目多元化。在年,同仁堂大举进*药妆领域;年,同仁堂进*日化药妆。按理说,百年金字招牌应该是同仁堂的优势,不过可惜的是,同仁堂过于着急,成立了一堆合资公司,推出各种品牌的药妆,不同产品各自为战,非常混乱。于是在年,同仁堂药妆退出药房,又开始选择走美容院线。年,同仁堂再次跨界,推出同仁堂凉茶和玛咖乌龙茶两款草本饮品。
同仁堂的多元化道路看起来很像是为了赶风口的情怀营销,比如药妆火了搞药妆,凉茶火了卖凉茶。但归根到底,对于品牌真正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最契合的突破点在哪里,同仁堂却始终没有参透。虽然企业产品多看起来是兴旺的象征,但是产品有核心产品与非核心产品之分。同仁堂的核心产品是制药业,但它在求变的道路上并没有突出核心产品,将其做精、做透,而是盲目扩张,主次不分,从而让竞争优势日益消散。
第三,缺乏创新投入。
同仁堂这三个字之所以被称为金字招牌,正是因为过硬的产品,但是在产品迭代更新上,同仁堂却并没有重视。根据数据显示,同仁堂年研发投入2.41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82%,远低于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市场大环境已经变了,一招鲜就能吃遍天的历史已经成为往事。当越来越多更加符合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商业规律的医药企业参与到竞争中来,只有拥有核心技术、重磅产品以及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而一味地吃老本,也成为了同仁堂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句话老话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同仁堂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看,同仁堂缺乏危机意识,自持过高,面对大环境和和新生代用户的变化,没有果断变革,失去先机。这也是我们美业门店的经营者需要从中领悟到的关键,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树立危机意识,提高自己对市场和客户的敏锐度,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了,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甚至领先客户的需求,才可以延长经营寿命,为长久发展打下基础。